郭晶晶也没想到,18岁官宣喜讯的全红婵,已走上她曾经的“老路”
18岁时的变化,并没有给全红婵太多准备时间。人们总以为冠军能一直顺利,却没料到她如今的压力和疑问。这一切,发生得很快,也给很多关注她的人留下不少新话题。
在奥运会上屡次夺冠的全红婵,曾经被视为跳水的未来,但现在大部分讨论已经离开冠军的光环。她的身体发育和体重增长,包括伤病,成为舆论的焦点。粉丝和专业人士都议论同一个问题:她还会不会继续主导赛场?
有些教练和前辈早就预判过她的困境。全红婵处于发育敏感期,这对跳水影响极大,动作难度、协调性、稳定性都会受制约。教练陈若琳也正面临着如何帮她解决技术波动、发育影响的难题。
全红婵这两年,状态起伏非常大。
其实不仅观众关心成绩,队内也在看变化。教练组表示,每当全红婵完成一场比赛,某些动作比如207C就要重新调整。她自己也说,状态总觉得抓不住,但又要反复强化。
身体变化让动作难度一下变高了。过去瘦小灵敏,现在体重增加,爆发力和稳定性都需要重新找感觉。以前能轻松完成的动作,现在可能会出现技术失误。这种落差并不是个人能短时间克服的。
身材变化引起的技术瓶颈,影响不止全红婵一人。高敏和郭晶晶都遇到过,只有调整训练方向,才能一点点缓解。前辈建议转三米板走出困境,但对于全红婵,转项并非轻松做决定的事。
巴黎夺金后,全红婵欢呼没有持续太久。训练强度和心理压力都随之提升,有时比赛后就需要修整,才能再次回到赛道。不少粉丝表示遗憾,但更多人开始担忧,认为她距离退役或许只剩不多时间。
有人分析说,外界的关注和争议未必有助于她调整心态。她年纪不大,却已面临网络批评和成绩下滑的现实。这在中国体坛并不罕见,但对身在其中的人来说,并不好受。
全红婵因伤病缺席部分比赛后,怀疑声、批评声未曾停止。与此她进入暨南大学读书,又被赋予“走郭晶晶老路”的话题。当年郭晶晶也是通过大学生活重新找到平衡,全红婵是否能借助学习转换心态,目前外界只能观察。
在暨南大学的新生活开始后,仍有不少跳水粉、体育迷好奇她是否要转型。事实上,媒体报道里说全红婵未来有可能尝试三米板比赛,但现阶段,她没有表达退役的意愿,只是同时兼顾训练和学习。
全红婵的身高、体重也引发了持续讨论。
她送签名外套给学院,和苏炳添合影时,大家发现身高只有到苏炳添下巴左右。合影中站在中间,明显比同龄人矮,和女同学一比身高差距也不小。跳水圈很多人议论,体重增长影响的是动作,身高短板则是上限问题。
不仅如此,家人也是关注点之一。她哥哥因参加综艺被质疑“搭名气”,一度引发网友讨论。对于全红婵来说,家庭背景被放大,引来外界另类压力。其实绝大多数运动员成名以后,这种情况都很常见。
过去的光环遮住了许多现实困难。14岁拿到金牌,她曾经被称为“天才少女”,每个动作都让人期待。但发育期的到来,让人清楚地看到了时间和身体对运动员的影响。现在的她,已经不像最初那么被保护与追捧。
多名队友如今稳定发挥,新老交替愈发明显。全红婵的训练重心要调整,是否还有冲击力,一时难以定论。跳水队目前后备人才充足,如果长时间没有突破,资源和关注度很快会转移给状态更好的新人。
高敏等前辈都坦言,全红婵目前遇到的麻烦,任何热度再高的运动员都不可避免。有的运动员能调整技术手段适应新身体条件,有的则可能因此放慢脚步,甚至提前离开第一梯队。这种变动,靠耐心和细致调整才能缓和,不是意志力一蹴而就。
从职业生涯看,跳水冠军很难做到长年稳定,尤其是在身体成长期。体育项目的残酷就在于,成绩起伏随时间进度紧密关联。这一阶段,她必须不断测试最佳状态,否则失去竞争力就很快。
媒体报道了她的训练动态,资料显示全红婵正在准备全运会等国内赛事,目前依然保持着训练强度。虽然爆发力比高峰期略有差距,但技术手感还在,心理状态仍需加强。
考虑到全红婵年纪不大,将来路还长,无论继续跳水还是有新打算,对个人发展都是新拐点。郭晶晶当年也曾因成绩低谷遭到质疑,后来通过跳板项目重返赛场,成为跳水女王。
全红婵目前未对未来公开承诺,只是表态希望能通过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。如果发育风险和伤病能控制住,不排除她会有转型计划或者备战新的项目。如果恢复到高水平,依旧有望参加下一周期大赛。
她目前面临的不只是技术和成绩“过关”。大学生活带来的新节奏,以及社会和家庭关注,也是现实的问题。身材变化、流言、网友期待,都是真实存在的外部压力。未来怎样,只有等到她自己逐步适应、再选择。
在中国跳水圈,冠军更替本就频繁,不过每一位曾经的“新星”都留下了特殊的经历。全红婵能否重复郭晶晶的路径,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还需观察下去。现在的信息,只有她本人和教练最了解。
外界焦点始终在变化,比赛成绩永远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。眼下,全红婵的调整空间还在,比赛和大学之间的平衡,也成了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。